中国银行董事长葛海蛟:打造强大金融机构 助力金融强国建设
11月8日,由中国国际金融学会主办,中国银行研究院、纽约分行承办的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年会在中国银行总行大厦召开。中国国际金融学会会长、中国银行董事长、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葛海蛟出席,并以《打造强大金融机构 助力金融强国建设》为题发表演讲。
葛海蛟表示,党的十八大以来,中国金融业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了有力金融支撑,金融机构体系日益健全,服务质效持续提升,国际化布局稳步拓展,风险管理能力切实增强,已具备迈向“强大”的基础性条件。
葛海蛟提到,中国金融机构应始终胸怀“国之大者”,着眼于建设金融强国、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,坚定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,在建设强大金融机构的征程上实现新的跨越。总体来看,中国金融机构未来发展中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:
一是练好内功,提升经营效率和管理水平。在国内的低利率环境下,中国金融机构要找准功能定位,积极探索符合自身特色的差异化发展模式,平衡好功能性、盈利性的关系。摒弃单纯依赖规模扩张的增长模式,通过高水平精细化管理,增强业务拓展能力,动态优化资产负债结构,提高资金使用效率,全面提升发展韧性和跨周期经营能力。提升市场反应的敏捷度,加强内部联动和综合服务,将金融产品与服务嵌入多元化应用场景,改善客户体验。特别是要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。
二是创新包容,服务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。金融机构要推动改革和创新,着力打通堵点卡点,提升金融服务对经济社会转型的适配性。特别是要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,持续做好“五篇大文章”,以金融力量推动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,在此进程中实现自身的发展跨越。
在科技金融方面,要更加突出金融产品创新的适配性。中国金融机构应针对科创产业特点,着力提升间接融资效率与直接融资比例,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贷款、科创债券等金融产品创新,特别是打破传统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,推出更多的、新的产品和服务,完善投贷保联动与风险补偿机制,实现“科技—产业—金融”良性互动。
在绿色金融方面,要实事求是适应可持续发展需要。面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低碳转型需求,要紧紧围绕降碳、减污、扩绿、增长,持续提升绿色金融供给的质量和质效,助力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,在认定标准、产品服务、数据核算、应用场景、激励约束等领域,形成更加体系化的支撑。
在养老金融方面,要分工协作构建多层次、广覆盖的产品服务体系。当前中国养老金融体系依旧处于初期阶段,养老金融、养老金金融、养老服务金融、养老产业金融这些细分领域发展空间十分广阔。金融机构应发挥各自专长,合力布局养老金融,通过银行、保险、证券、基金、担保等机构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,构建全生命周期养老金融产品体系,拓宽养老产业融资渠道。
三是优化布局,提升国际布局能力和竞争力。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。金融机构需要适应全球经济金融格局发展变迁,持续提升国际化发展水平。中国金融机构应以国家战略为导向,加大在“一带一路”、RCEP等区域的布局调整和资源投入力度、强度,扩大完善服务经贸投资发展的全球化版图。要大力强化国际化经营的产品和服务创新,不断满足国际市场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。持续增强参与国际金融治理能力,持续践行“互利共赢”理念,在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、化解发展中国家债务等领域,积极参与多边国际经贸金融合作,不断提升国际话语权,维护国家利益和金融安全。
声明:本站所有文章内容,均为采集网络资源或用户自行发布。如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可联系本站删除。
本文地址:http://com.red/a/3032.html